2011年9月4日(Sunday)天氣晴朗偶有雨

A:Musée d'Orsay(奧賽博物館)
B:Musée Rodin(羅丹美術館)
C: Place de la Concorde(協和廣場)
D:Musée de l’Orangerie(橘園美術館)
E:Angelina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有很多博物館都開放免費參觀。所以今天就是我們的博物館日。
一早起床,明顯感覺到天氣變得不一樣了,開了公寓的窗戶,一陣怡人的涼風吹進來,啊!這才是我預想中的巴黎的氣候啊!不像初到時那樣的炎熱,涼爽的溫度帶給了我愉快的心情。
因為今天是免費日的緣故,早一點去排隊是必要的。星期日的早晨,街上的人並不多,不一會兒,公車到了。上車後在一旁有一個小小的機器,把Carnet放進去打一下卡,就完成了手續。公車上的乘客三三兩兩,我們找了位子坐下,便隨著公車搖搖晃晃地前進了。巴黎公車不同於地鐵,除了可以沿途欣賞巴黎美麗的街景外,整個"氣味"也乾淨許多。![]()

巴黎的公車站牌。

每支站牌皆有附上公車行進的方向及路線圖,很容易查閱。

奧賽博物館外的鐘。

A. 奧賽博物館
公車在奧賽博物館旁停了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長長的排隊人潮。很快的我們加入了排隊的行列中,並祈禱著不要在排隊時下雨。很快的時間到了,在入口做了安檢,並租用了中文導覽,便開始了印象派之旅。
奧賽博物館的前身為奧爾賽車站,是為了迎接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奧爾良鐵路公司決定興建。想不到啟用後不到四十年,便於1939年廢站。於1986年重新以奧賽美術館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原車站的建築外觀雖為古典主義型態,但玻璃天井的站內大廳卻是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時期的產物。而館內收藏品主要是以印象派為主,例如米勒、雷諾瓦、馬內、莫內、塞尚、高更、梵谷、竇加及秀拉等印象派大師的傑作。
在出發前,讀到了Edouard Manet的作品Olympia,它是這麼說的:Edouard Manet(馬內)的Olympia(奧林匹亞)是一幅在創作當時備受爭議的一幅畫作。馬內這幅畫作源自於提香的烏爾賓諾維納斯,整個畫作的佈局都極其類似,但是因為他畫的主角並不是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而是一個妓女。而她以半坐著的姿勢,是用一種極其挑逗性(挑戰性?)的目光凝視著觀畫的人;而腳上的拖鞋一支掉了,而另一支是半勾著,表現著輕挑的一面,這對於那時代的男性而言,是非常不舒服的一種目光及姿態。另外,馬內是用一隻蜷縮的黑貓代替了提香的狗,那高豎的尾巴則暗示了性慾,捧著花束的黑人用半斜著的眼神看著Olympia,眼神中不是輕視,而是滿滿的羨慕。
而當我站在這幅畫作前,我卻沒有感受到任何挑戰性的感覺,也許是空間、時間、性別、亦或是悟性不夠之故。

Olympia(奧林匹亞),Edouard Manet(馬內),1863年-照片來自奧賽官網。

Venus of Urbino(烏爾賓諾維納斯),Titian(提香),1538年-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La Danse(舞蹈),Jean-Baptiste Carpeaux,1869年-照片來自奧賽官網。原放置於加尼葉歌劇院門口,而後移至奧賽博物館,原置於歌劇院門口則放上複製品。
想看更多奧賽展品,請參看奧賽官網。
心得:館內展出很多我們熟悉的大師作品,並有中文導覽,很值得多花點時間在裡面好好參觀。本來我們預計三個小時可以看完,想不到最後只能挑重點看,有點可惜。
Address:62, rue de Lille, 75343 Paris Cedex 07
Entrance:1, rue de la Légion d'Honneur, 75007 Paris
Opening Time : 9 :30 – 18 :00 (Tue. & Wed.) / 9 :30 – 21 :45 (Fri. – Sun.)
交通資訊:Metro 12 Solférino
RER C Musée d'Orsay
Buses 24, 63, 68, 69, 73, 83, 84, 94
註:館內不能拍照
離開了奧賽博物館,便馬不停蹄往羅丹美術館前進。中間烏龍的提早一站下車,幸運地經過一家加油站旁的超市,大伙兒便在那裡採購了今天的第一餐。

往羅丹美術館路上買的午餐:優格一瓶。收銀小姐還熱心地提供湯匙。(並不是所有超市都會提供湯匙,在我們住的附近的超市在我們詢問湯匙時,竟然帶我們去買了一大包
)
B. 羅丹美術館
在我們快走到羅丹美術館時,天空已經忍不住地滴起了雨來。快快的打起了傘,排隊進了羅丹美術館,因時間有限,所以並沒有租用導覽,還好事先有做了一些功課,才不會太走馬看花。
羅丹美術館座落在軍事博物館的右側,擁有3公傾的花園。羅丹美術館最吸引我的,並不是羅丹的作品,而是Camille Claudel(卡蜜兒)的作品。
卡蜜兒與羅丹之間,是師生,是情人,也是競爭者。從小喜歡玩泥巴的卡蜜兒,於19歲時投入羅丹門下,那時的羅丹已是43歲的壯年。卡蜜兒很有天份,在兩年後羅丹升她做他的助手,而他們也在朝夕相處下相愛了。
“My very dearest down on both knees before your beautiful body which I embrace.” Letter from Rodin to Camille Claudel (end of 1884 - beginning of 1885).卡蜜兒無疑是羅丹的心目中的the Eternal Idol。
因為卡蜜兒,羅丹的作品,不再是只講求力與美的作品;因為卡蜜兒,羅丹開始創作了以戀人為主題的作品。但他們的愛情並沒有如卡蜜兒預期般的有美好的結果。在15年後,羅丹選擇了離開卡蜜兒,回到他長年的女伴Rose身邊。
相較於羅丹的成功,卡蜜兒後來患上了『被害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persecutory type)。她妄想羅丹迫害他,甚至連她身邊的鄰居、工人、模特兒等皆是羅丹派來的人馬,以致最後進了精神病院。在她人生最後的三十年,皆在精神病院裡孤獨的渡過,在期間她曾寫信給她弟弟,表示她想念故鄉,但最後並未能如院走出精神病院。

Jeune fille avec des fleurs dans les cheveus, Young girl with flowers in hair, Auguste Rodin(羅丹)

吻,羅丹

超乎人體工學的吻

大教堂,羅丹。一隻是男人的手,另一隻是女人的手。

Le Secret, The Secret(祕密),羅丹。兩隻手中間放著一個東西,好似在傳著不欲人知的物品。

L'Adieu, Farewell(再見),羅丹。輕觸著嘴唇的雙手,也觸動著我。

L'Age mur, The Age of Maturity(成熟),卡蜜兒。這個作品猶如刻劃著卡蜜兒的內心,面對著羅丹的離去,她無力地雙膝跪下求他不要走,但羅丹卻被Rose拉著無情地離去。作品透露出她的無力及痛苦。

基於卡蜜兒對Rose的厭惡,她將她塑造成一個又老又醜的形像。

跪地祈求,也喚不回愛人。

Vertumne et Pomone, Vertumnus and Pomona,卡蜜兒。

La Valse, The Waltz(華爾滋),卡蜜兒。

La Vague ou Les Baigneuses, The Waves or The Bathers,卡蜜兒。

很有情境的一個作品。

Les Causeuses ou les Bavardes, The Gossips or Women Chatting,卡蜜兒。

另一個材質的Les Causeuses ou les Bavardes。

L'Implorante, The Implorer, 卡蜜兒。
地獄之門,羅丹。羅丹作品的縮影。

三個影子,羅丹。

沉思者,羅丹。
心得:不只美術館內作品精彩,花園也十分精巧迷人,不同於奧賽及羅浮宮,很值得一訪。
Address:79, rue de Varenne - 75007 Paris
交通資訊:
Métro (line 13) : Varenne or Invalides
R.E.R (line C) : Invalides
Bus : 69, 82, 87, 92
Opening Time: 10:00 – 17:45 (Tue. – Sun.)










)






,不管我們從哪一站開始,都是要往上爬。




























